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实用范文

实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——以桃源村为例

时间:2024-05-29 00:15:55
实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——以桃源村为例[本文共3410字]

内容摘要

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》指出,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,全面推进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“新时代‘三农’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。”在过去长期的工作中,为解决好吃饭问题,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当前,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突破60%,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%,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,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%以上,已建成453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。但是相比较而言,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,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,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,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。因此,在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党强调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”,就是为了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升,补齐农村现代化这块短板,从而更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。

关键词:新农村;建设;发展;基础设施

实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——以桃源村为例

一、溪头镇桃源村村情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

桃源村位于歙县东北部,2008年区域调整,由原桃岭、桃坑和考坑三个村合并而成,分别与溪头村、大谷运村、竦坑村和西坡村接壤,距县城27公里,离镇政府4公里。全村现有人口1843人,6个村民组,611户,主要有桃岭、桃坑、考坑、芽塘下、岩下、东峰等自然村。全村面积14.28平方公里。全村耕地面积650亩,茶园面积3800亩,主要经济收入以茶叶、菊花、务工为主,2020年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9.4万元,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17113元。

桃源村境内环境优美,茶园叠翠,流水潺潺,林荫习习,森林覆盖率为75%以上,境内有百年以上红豆杉、银杏、古香榧等珍稀植物。茶叶品质优良,是黄山毛峰、黄山银钩、大谷炒青的重要产区。桃源村是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“蓝田·桃源田园综合体”项目的核心区,近年来,在田园综合体、美丽乡村、脱贫攻坚等一批项目的支持下,桃源村村容村貌大大提升,村内交通便利,环境优美。村中石壁、古窑、石佛洞、荷田、花海、柴火灶等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新亮点。紧紧围绕集体经济产业发展,通过村资产租金、光伏收益、山塘发包、公益林补贴等方式,自脱贫攻坚以来,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由弱到强的飞跃,目前,经营性收入来源较为稳定。2018年桃源村获评全县旅游扶贫示范点。2019年我村“旅游+农家乐+贫困户”资产收益的扶贫项目,是安徽省唯一入选国家财政部四个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之一。

近年来,桃源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以党建引领为指导,乡村面貌和居住环境焕然一线,村民幸福感、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。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,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大力投入,以项目为抓手,以行动见实效,在未来,在桃源村,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桃源村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
二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必要性

乡村是具有自然的社会、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,兼具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文化等多重功能,与城镇互促互进、共生共有,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。城乡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整体一样,是一个有机体,具有不同的功能,比如城市,基本功能就是集聚人口、集聚资金、集聚创造力,最后让城市成为带动一个地区、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极,这是它的功能。而乡村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、承担着为整个国家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的功能,还要保护好传承好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、一个地域所特有的传统文化。当前,我国乡村形态正在快速演变,村庄格局正在转型重塑。建设什么样的乡村、怎么建设乡村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。我国自古以农立国,具有乡土特征,乡村建设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过程,从梁漱溟的“乡村建设改良运动”,到建国初期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”、改革开放之后的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”,再到十九大提出的“乡村振兴战略”,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“乡村建设行动”,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。

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是推动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,但总的看,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是两个天地,“三农”还是全面现代化的“短腿”,亟待加快补上。

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。农村有广大的市场、广阔的投资空间,将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大体相当,这是多大的投资空间!农民的消费边际倾向明显高于城市居民,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消费上来了,这是多大的市场!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、构建新发展格局中,农业农村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。

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是提升亿万农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的重大举措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如果一边是繁荣的城市,一边是凋敝的农村,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。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补齐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短板,提升农民生活品质,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。

那么,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?这里用了五句话——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。这五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呢?过去叫生产发展,现在叫产业兴旺;过去讲生活宽裕,现在叫做生活富裕;过去讲村容整洁,现在叫生态宜居;过去讲管理民主,现在讲治理有效;只有乡风文明这句话没有变。

三、实施乡村建设具体行动

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不是口号,不是概念,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上,体现到真金白银的支持上。具体的说,要聚焦六个关键:

一是聚焦“高位推动”,因地制宜科学规划。进一步加强党对“三农”工作的全面领导,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。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,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建设各个领域,培养一支“一懂两爱”三农工作队伍。坚持规划先行、示范推动、梯次推进、久久为功,注重保持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,打造承载乡情的土味现代化乡村。

二是聚焦“有效衔接”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5年过渡期内,坚持“四个不摘”。政策上,在保持主要扶持政策稳定的基础上,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全面梳理,分类优化调整,推进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转变;队伍上,总体稳定,保持现有帮扶格局,继续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,强化激励保障措施,让他们下得来、留得住、上得去;机制上,构建防止返贫的政策体系,健全返贫监测和考核评估,完善农村社保和救助扶持机制,推动精准扶贫、脱贫摘帽向精准巩固、全面提升转变。

三是聚焦“科技支撑”,大力提升农业竞争力。严守耕地红线,坚决遏制各类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。以高标准农田、智慧农业等为重点,加快农业科技攻关,着力攻克粮食生产“卡脖子”技术,打好种业翻身仗。

四是聚焦“提质增效”,加快发展乡村产业。要紧紧扭住产业这个根本,实现从“小”到“大”,从“少”到“多”,从“有”到“优”的转变,这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,深入实际、摸清实情,研究问题、破解难题,扭住不放、一抓到底。要精准选择产业,抓好教育培训,做好技术服务,统筹资金筹措,优化组织方式,深化产销对接,完善利益联结,进一步提升抓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和实效性,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加快发展,增强乡村造血功能。在“特”字做文章,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,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,扶持一批品质优、影响广的“土字号”“乡字号”。在“精”字上下功夫,大力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,推动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。在“融”字上出实招,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、文化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,纵向延伸产业链条,横向拓展产业功能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,培育多元化乡村产业业态。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发展导向,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、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。

五是聚焦“凝心聚力”,全面推进乡村建设。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放在新型城镇化、县城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谋划设计,统筹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,加强农村水、电、路、气、网等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,着力补齐基础设施这个短板。以“三大革命”“三大行动”为重点,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持续建设美丽乡村。以配套学校、医院、图书馆、超市等设施为重点,推进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建设。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,推动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保障、养老等资源向农村倾斜,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传统美德为重点,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始终强化改革创新这个动力,深化农村改革,激发农业农村活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六是聚焦“标本兼顾”,建立健全保障机制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,优先保障乡村建设资金需求,不断提高土地出让收入分配给农村的占比,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投入。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,注重盘活农村建设用地。牢牢把握人才这个关键,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放放在首要位置,广开门路“引”、任人唯贤“造”、多措并举“育”、提高保障“留”,进一步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,完善乡村人才培养、引进、管理、使用、流动、激励等政策体系,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上升通道,引导各类人才回流农村投身乡村建设。

总之,通过上下共同努力,推动“产业扶贫”向“产业兴旺”升级,“村庄整洁”向“生态宜居”提升,“陈规陋习”向“乡风文明”转变,以“接地气创新”促进“治理有效”,“保障基本生活”向“生活富裕”迈进,走出一条低成本、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,打造成为产业强、生态美、乡风好、治理优、百姓富的幸福新农村!

《实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——以桃源村为例[本文共3410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