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资源

月光曲教案(精选多篇)

时间:2023-12-14 20:47:02
月光曲教案(精选多篇)[本文共10179字]

第一篇:《月光曲》教案

《月光曲》教案

霍懋征

一、教学目的和要求

1、通过本课教学,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《月光曲》的传说,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。

2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,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,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,从而受到美的教育。

3、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,运用“幽静”、“断断续续”、“仿佛”等词语造句。

4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;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,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。

二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

1、重点:第二大段的第二层,贝多芬进到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,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,是本文的重点。

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。

2、难点:课文中对《月光曲》内容的描述,意境较深,是本文的难点。

三、课前准备

1、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。

2、图画幻灯片三张: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《月光曲》;②平静的大海;③波涛汹涌的大海。

3、小黑板一块,上写“水天相接”、“微波粼粼”、“洒遍了银光”、“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”等词语。

4、放《月光曲》的音乐录音两段。

四、教学时间

两课时。

第一课时

一、教学内容和要求

1、分析课题,检查预习,处理生字词,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,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。

2、分析阅读课文,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,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;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,是贝多芬的知音。

二、教学过程

1、分析课题(板书:28月光曲)。

《月光曲》是本课的课题,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。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。

2、检查预习的情况,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。

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,通过字词幻灯片,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、字形、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。其中“芬、谱、茵、键”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;“幽”的笔顺较难;“券”容易和“卷”混;“幽静”、“恬静”、“陶醉”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,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。

3、教师范读全文。

要求学生注意听,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,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。

4、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。

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,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,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。

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:(1)什么是传说?(2)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,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?(3)盲姑娘眼睛是瞎的,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?(4)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,没有向兄妹俩告别,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?

5、阅读第一段课文。

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,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《月光曲》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。

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。

重点读最后一句话。

提问:

(1)什么是传说?

(2)这一段最后一句话:“传说是这样谱成的。”下面应该写什么?

小结:

“传说”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,不一定确有其事,可能是真的,也可能是虚构的。但是,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、好恶。从贝多芬谱写《月光曲》的传说中,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。 这一段写了“传说是这样谱成的”,下面就应该写《月光曲》是怎样谱成的了。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。

6、阅读第二段,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。

(1)指名读第二自然段,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人物和事情。

提问:

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?“幽静”是什么意思?(板书:听到)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?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,弹得很不熟练,他可能是怎样想的?又是怎样做的?(板书:走近)

(2)指名读第三自然段,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,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。

提问:

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?(板书:听到)

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,可能是怎样想的?又是怎样做的?(板书:走进)

指导朗读:兄妹的对话。

妹妹的话,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,感到为难的语气,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。

哥哥的话,“是啊”,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;“可是”后面的话,他不忍说出,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。

妹妹安慰哥哥的话,要表现出她很懂事,可是心里也很难过。

(3)指名读第四自然段,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。 提问:

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?茅屋的情景,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? 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?这时,他的心情怎样?

(4)指名读第五自然段,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。

指导朗读: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。

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,这句话充满了热情,态度非常诚恳。

(5)指名读第六自然段,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,心情非常激动,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。

提问:

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,盲姑娘怎么样?“入神”是什么意思?

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,盲姑娘是怎么说的?说明了什么?

指导朗读: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。

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,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、重一些。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“熟”字;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“深”字;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,第一个“您”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,表现出惊喜的心情。

(6)指名读第七自然段,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。 提问:

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,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?他可能是怎么想的?(板书:听到再弹)

②贝多芬再弹一曲,弹的是哪一首曲子?

小结:

夜深人静,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,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。促使他走近茅屋,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。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,又是那么可爱,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,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。于是,他走进茅屋,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,他的心情非常激动,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。一曲弹完,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,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,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,他决定为盲姑 ……此处隐藏6074个字……段话。

写一写: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《月光曲》时,当时他可能怎么写?怎么想?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,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。注意用上"好像""仿佛",引出联想的内容。也可以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,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。

第四篇:月光曲教案设计

月光曲

教学要求:

1、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,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,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,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。

2、巩固刚学过的生字,理解"谱写、传说、幽静、恬静、纯熟、陶醉"等词语,通过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。

3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4、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,展开适当的联想,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。教学重难点:

1、巩固刚学过的生字,理解"谱写、传说、幽静、恬静、纯熟、陶醉"等词语,通过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。

2、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,展开适当的联想,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。 教学课件:《月光曲》幻灯片

教学时间:一课时

教学过程:

一、揭示课题。

"同学们,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,那就是《月光曲》的故事。"出示问题,听音乐读课文,并回答问题:

1.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据要内容吗?

2.文章中从哪到哪讲的是“传说”的内容?

结合学生回答,介绍贝多芬,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。

二、学习生字词语。

1、"同学们,为了学好课文,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。"

2、"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?"

3、说说词语的意思:谱写、传说、幽静、恬静、纯熟、陶醉、激动、倾听

三、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。

1、“这一自然段最后说"传说是这样谱成的。"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?”2、“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?”

3、“那么课文分成几部分?”

第一部分:总的介绍。(1自然段);第二部分:关于《月光曲》的传说。(2—11自然段)

四、讲读第一自然段。

五、学习课文第二部分。

1.“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?第几首是弹的《月光曲》,写弹《月光曲》从哪儿到哪儿?”

2.“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小部分。”

第一层:2—6第二层:7—11

3、出示问题,讲读第一层。

1、故事是怎么发生的? ○

2、“断断续续”说明了什么? ○

3、贝多芬又听到了谁和谁的对话?把对话部分用——画下来。 ○

4、通过对话你了解到了什么? ○

4、品读课文第二层。

(1)、语言描述带入情境:“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,站在盲姑娘身边,一起听贝多芬弹琴,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。”

第一幅画面:月光升起,微波粼粼。

第二幅画面:月光升起,穿过微云。

第三幅画面:月光照耀,波涛汹涌。

(2).出示要求,细读第二层:

1、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? ○

2、当时的环境怎么样?画出来。 ○

3、贝多芬按键弹起的是那首曲子? ○

4、从文中找出描写《月光曲》曲调的句子。 ○

六、拓展练习。

幻灯片出示问题。

七、总结:“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,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。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《月光曲》创作的传说,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《月光曲》。”

八、板书设计

月光升起微波粼粼

月 光 曲月光升起穿过微云

月光照耀波涛汹涌

第五篇:音乐片段课月光曲教案

音乐片段课《月光曲》教案

珊瑚中学西校区许晓华

(一)学习目标

1.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格调、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,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,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。

2. 欣赏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《月光》,感受体验其音乐的风格特征;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。

3. 认识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。

(二)教学重、难点:

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,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、情感、艺术形象。

(三)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:

一、体验与探究

导入:利用《水调歌头》歌曲导入欣赏月的浪漫意境和迷人魅力,因不同的人对月光有不同的感受,分四个环节欣赏:

1、看图片感悟月光的静态美,请学生说出月光有哪些特点。

2、品词——学生朗读《水调歌头》,感悟月光下人的思绪;再次听唱《水调歌头》,感悟歌曲的情绪。

3、感怀——师生借月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
4、赏乐曲——聆听《月光》,感悟作曲家是调动什么音乐要素来描绘月光的,体验、比较作品在音色、调式、旋律、节奏、速度方面有何特点?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。(鼓励学生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)

⑴片断一:

师:大家听听开头的这一连串音,谁最适合表现月亮的色彩(钢琴演示主题一 生:(略)

师:生活中的月亮给我们一种?请大家再听听的这一连串音谁最适合表现月亮

的?(教师弹单音和音程的对比)

生:(略)

师:对,这明亮的音色及和声色彩,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?

生:(略)

⑵片断二

师:这是作品中间的片断,这时节奏、力度起了什么变化?音乐使人的心情? 生:(略)

师: 从两个片断的欣赏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了《月光》音乐的特点:

速度较慢,旋律线起伏不大,节奏不规整,力度轻柔。作曲家德彪西就这样巧妙的运用音乐要素 (速度节奏力度弦律…) 塑造月夜的音乐形象。

5、探讨作曲家德彪西运用了哪些音乐手段来表现大自然景象?听完整的音乐——月光曲。

6、师生交流:

①用和声及节奏的变化体现光与色的变化;

②模糊的旋律线条、缥缈的音色;

3教师简介印象派——用模糊的轮廓、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视觉印象。 ○

注重表现。

德彪西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成新颖的语言;用松散流动状态的节奏和平稳悠长的弦律线表现月光的幽静;用丰富的和声表现月光色彩柔和朦胧;充分发挥声音造型能力,再现一个景物的视觉印象形成流派, 这个流派曾被称作“一个人的流派”,而这一个人指的就是德彪西。流派指印象派音乐。

《月光曲教案(精选多篇)[本文共10179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